中國最早的路燈出現在什麽年代?
中國最早的路燈要追溯到光緒年間的上海,那時候還是煤油燈,要用人工一盞盞地點亮。1883年,上海的路燈才從煤氣燈改為電燈,那時候要在電線杆上裝一個刀閘開關,需要人工每天開啟關閉。後來又改為若幹路燈並聯用一個開關,這種形式一直沿用到60年代。
直到現代,科技突飛猛進隨之而來就是照明的大革命,上世紀60年代左右,我國的路燈基本完成了,使用電燈替代煤氣燈,進入21世紀以後,各種各樣的新式照明設備,開始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。
最早的電燈是將燈絲通電加熱到白熾狀態,利用熱輻射發出可見光的電光源。也是最早應用在照明路燈上的,經人們對燈絲材料、燈絲結構、充填氣體的不斷改進,白熾燈的發光效率也相應提高。但是相比於其他光源,在光效方麵還轉化率低下,已經完全不在路燈上使用。
在隨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,高壓鈉燈一隻在路燈上處於製霸的地位。也就是現在還偶爾使用的黃色光色的路燈。它通過燈管中的弧光放電,再結合燈管中填充的惰性氣體或金屬蒸氣產生很強的金白色光線。
其原理也並不複雜,當燈泡啟動後,電弧管兩端電極之間產生電弧,這種電弧產生的極高溫度會使燈管內部的鈉汞齊蒸發蒸汽狀態,當電子與鈉原子高速碰撞後,多餘的能量就以光輻射的形式發射出來。